陳書強
2023年佳木斯市糧食總播種面積達到2930.7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1235.78萬畝,占全省的25.2%,占全國的2.9%。由圖1看出,2021年的水稻面積為1509.8萬畝,2022年為1400.9萬畝,到2023年調減了274萬畝,僅種植1235.8萬畝,種植比例下降了12%(圖2)。
圖1. 2021-2023年佳木斯市水稻種植面積情況 圖2. 2021-2023年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總面積比例
2023年佳木斯市糧食總產量實現228.6億斤,其中水稻總產量124.5億斤,占全省的26.9%,占全國的3%。2023年水稻總產量相比2021年的總產量151.1億斤(圖3),減少了26.6億斤,總產比例下降了13%(圖4)。水改旱面積逐年增多,導致種植面積大幅下滑,水稻總產不斷下降。
圖3. 2021-2023年佳木斯市水稻總產量情況 圖4. 2021-2023年水稻總產占糧食總產量比例
(三)單產情況
從數據上看,2021年-2023年單產平均水平分別為1000.8斤/畝、997.9/畝、1007.5/畝,三年間變化不大,在1000斤/畝左右徘徊(圖5)。而從實際調查情況看,種植技術略微好一點的普通農戶水稻單產基本能達到1200斤/畝,而種植技術水平較高的農戶水稻單產能達到1400斤/畝(圖6)。這表明在單產水平挖掘上還存有較大空間,但也存在著諸多實際困難。從目前現有條件來看,要想提高或保障水稻產能,主要途徑是進一步提升現有的水稻單產水平。
圖5. 2021-2023年水稻單產情況 圖6.普通農戶和種植高手產量間差異
黑龍江省東部地區生育期非常短,加之光溫生長期內分布不均,水稻難以創建高產;另外,階段性低溫冷害(障礙性、延遲性)頻發也難以維持穩產,生育期內水稻遭遇低溫冷害會導致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都會降低,減產幅度10-30%不等。研究表明,水稻苗期和分蘗期的臨界下限溫度分別為日平均13 ℃和15 ℃;而6 月份有效積溫每減少10 ℃,抽穗期延遲1.2 天;平均氣溫每降低1 ℃,抽穗期延遲3.4 天;幼穗形成期,如遇到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低于17℃的低溫,會導致不實率明顯增加;抽穗開花期到灌漿成熟期如遇平均氣溫18 ℃以下低溫,會導致灌漿速度下降,充實度變差,千粒重下降。2024年黑龍江東部地區水稻在插秧后一直到分蘗期末期遭遇了幾十年前所未有的低溫寡照和降雨影響,導致生長量比常年降低10-40%不等,生育進程慢7-9天以上,每株分蘗數減少2-4個不等,對后期的產量形成造成很大影響。
除水稻品種對產量的影響外,種植技術對其影響也較大,一般貢獻率在40-50%。目前生產上部分地區的種植技術的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主栽品種的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性技術還落后于品種審定和推廣速度,導致品種高產潛力挖掘不出來。生產上常因施肥不合理、病蟲草害防控不當、地力保育有待加強等原因,出現水稻大面積倒伏現象、水肥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病蟲害(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頻發、惡性雜草抗藥性增強、病蟲草害防控難度增加、土壤肥力不斷下降等問題,致使水稻單產進一步提升難度加大。
2023年全市水稻應用品種242個,其中:種植面積1萬畝以上有56個,占品種總數的23%,占種植總面積的90.29%。種植面積5000畝以下的品種多達164個,卻只占種植面積的5.6%。約近1/3的品種占據了種植面積的94.41%,約2/3的品種處于零星種植狀態。從上述看,當前生產上品種審定的非常多,經營也較為混亂,種植品種雜,導致主栽品種不突出,應用面積在減少。
在審定較多品種的情況下,從綜合性狀上看,長粒香稻品種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綏粳18”,出米率高、產量高,2023年平均單產達到1120斤/畝; 圓粒品種“龍粳31”兼具早熟、高產、抗病、優質等優點,平均單產達到1200斤/畝。當前龍粳31仍是單品種推廣應用面積最大的品種,但由于龍粳31等老品種經營利潤低,所以經營者更愿意推出新審定利潤大的品種,致使市場上出售品種繁多,農民選到綜合性狀好的品種較困難。
2023年佳木斯市(不含農場)長粒品種58個,種植面積70.7萬畝,糯稻品種14個,種植面積26.92萬畝。目前圓粒改長粒、普通稻改種粘稻現象普遍。品種調整原因產量平均至少降低1噸/公頃以上。
當前地方上種植水稻的農戶一般不愿學習,政府組織科技培訓真正種地的農戶很少參加,一般都是讓家里的老弱人員來聽課湊數;而農場的種植者都學習比較積極,主動參加各種科技培訓會議,種植技術水平比較高。導致不同區域間農戶種植水平相差很大,標準化程度不一。墾區農場與地方在技術標準化到位率的差異,使水稻產量、品質方面相差較多。
水稻產量由收獲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四個因素構成,構成因素對產量的影響順序為:穗數>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由表看出,在每穴減少1穗情況下,會損失0.5噸/公頃的產量;在穗粒數減少5粒情況下,會損失0.5噸/公頃的產量;千粒重減少1克情況下,也會損失0.5噸/公頃的產量。
表1:理論計算按9*4規格插秧的前提下不同穗數產量減產核算
研究表明,在產量保障方面,中低產田(<9噸/畝)主要保障足夠穗數(550穗/m2),兼顧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而高產田(> 9噸/畝)是在足夠穗數(580穗/m2)前提下,要著重提高穗粒數,兼顧結實率和千粒重。
在提高產量的理論上,一是要在6月20-25號前獲得足夠有效分蘗,保障或提高收獲穗數;二是要盡量增加低葉位分蘗,提高分蘗單穗重量和粒數;三是要合理密植增加莖粗,提高一、二次枝粳粒數;四是要精準施肥,適量增加倒2、3葉長度,增加1,2枝梗分化數和穎花分化數;五是防止早衰,提高灌漿速率,提高千粒重。
水稻產量的90%以上來自葉片的光合產物,光合產物有90%左右是來自抽穗后制造的,所以要想提高水稻產量,主要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一是要實現標準壯苗,這是高產優質的基礎,在移栽時3葉1心的苗百株干重達到3 g以上;二是要管理好后4葉,這是高產優質保障,成熟前至少要有3片綠葉以上;三是要進行本田葉齡指標計劃精確管理,這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在診斷技術上一是以葉齡來診斷穗的分化進程和抽穗期,掌握好生育進程和管理措施;二是要以葉片顏色來診斷氮素營養是否充足,灌漿期上三葉葉綠素含量或SPDA值:抽穗期劍葉>42,倒2、3葉>45;三是以葉面積指數來診斷長穗期的高產態勢,葉面積指數穗分化為4左右,倒2葉時為5左右,劍葉定型時為6左右;四是以葉長和株高來診斷抽穗期的高產態勢,倒數3個葉片總長要達到或略超過定型株高,劍葉節距地面高度在定型株高的1/2以內。
(作者系市老科協常務理事,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作物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成員,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崗位專家、院級水稻栽培學科帶頭人、省農科院農科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