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
一、技術概述
針對東北春大豆生產中的旱澇災害頻發、肥料利用率低、群體抗逆能力弱、生產效益低等問題,研究形成的大豆高產穩產新模式。通過該技術,實現了以“寬臺大壟”為載體,提高了抵御春季低溫、夏季旱澇災害能力,提升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推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續;篩選與培育適宜“寬臺大壟”密植的稈強抗倒伏、優質高效大豆品種資源,構建合理群體,增強密植大豆抗倒伏能力,提高保苗株數;基于大豆全生育期化學調控技術,提高大豆抗旱能力,降低密植后大豆株高,協調群體形態建成,提高抗倒伏能力、坐莢率和有效節數;基于營養診斷與立體施肥技術,改善植株營養狀況,提高植株綜合抗逆能力和大豆群體質量,構建了優質大豆立體診斷高效集約安全施肥技術,防止后期倒伏和落花落莢;增強生物防治(赤眼蜂等)作用,降低農藥殘留,保證大豆品質。集成與創新實現了東北春大豆產量提升,化肥和農藥施用量降低,恢復了土壤生態保育能力。平均單產較對照增加 10 公斤/畝以上,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 10%以上,降低化肥、農藥用量 5%以上,種植成本降低 10%,增收 36元/畝以上。該技術自 2010 年以來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進行推廣和應用,2020 年被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推介為黑龍江省主推技術,推廣面積逐年遞增,2010 年至 2020 年累計推廣 3129.0 萬畝,累計新增經濟效益超 50 億元,獲得良好效果。
二、技術要點
(一)整地。秋起壟,壟距 110 厘米,壟向直、無大坷垃,百米彎曲度不大于 5 厘米,結合壟偏差小于±3 厘米,壟高達到 20 厘米以上,壟面寬度在 60~70 厘米。
(二)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選擇高產、優質、綜合抗性強的大豆品種,品種的純度應高于 96%,發芽率高于 95%,含水量低于 13%。挑選種子時,應剔除病斑粒、蟲食粒、雜質,使種子凈度達到 97%以上。采用符合綠色標準的化學種衣劑或生物種衣劑包衣。留種田要注意做好田間去雜工作。
(三)施肥。總施肥量每畝 15~20 千克,氮、磷、鉀比例 1:1.1~1.5:0.5~0.8。分種肥、底肥和追肥三種方式。種肥:播種時,施種肥每畝地 2~3 千克磷酸二銨,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底肥:總施肥量中扣除種肥作為底肥。底肥要做到分層側深施,上層施于種下 5~7 厘米處,施肥量占底肥量的 1/3。下層施于種下 10~12 厘米處,施肥量占底肥量的 2/3(積溫較低冷涼地區,適當減少下層施肥比例)。追肥:開花始期、結莢始期可噴施尿素,結莢始期和鼓粒始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每畝用尿素 0.2~0.5 千克、磷酸二氫鉀 0.1~0.2 千克。
(四)播種。一般 5 厘米地溫穩定通過 8℃時開始播種。壟上三行的,行距在 22.5~25 厘米,中間一行比邊行降密1/4~1/3;壟上四行,1-2、3-4 行間距 10~12 厘米,2-3 行間距 24 厘米。保苗株數 30~35 萬株,具體播量依據品種的耐密性、土壤肥力、施肥量、降雨及灌溉情況適當調整。
(五)田間管理。大豆生育期間進行 2~3 遍中耕,應在土壤墑情適宜時進行。第一遍中耕(深松壟溝)帶雙桿尺,在大豆 1~2 片復葉時第一遍中耕進行,第二、三遍中耕選擇雙桿尺、起壟鏵、擋土板,起到散土、滅草、培土作用;以苗前封閉除草配合機械除草為主,必要時選擇符合綠色標準的化學除草劑進行苗后莖葉除草;生長過于旺盛農田,采取化控防止倒伏,常用大豆化控劑有三碘苯甲酸、增產靈、多效唑等。
(六)病蟲害防治。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必要時選擇符合綠色標準的殺蟲劑和殺菌劑。
(七)收獲。割茬低,不留莢,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一般為 5~6 厘米。
三、適宜區域
北方春大豆一年一熟區。
四、注意事項
秋季起壟,保證壟臺平整。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