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選擇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應選擇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的地塊。不重茬、迎茬,宜選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茬口。
二、種子選擇及處理
應選擇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經審定推廣的優質、抗逆性強的品種,不應使用轉基因品種。如:合農71、黑農84、綏農44、黑河43、嫩奧5、華疆2號等。
播種前對所選用的種子進行篩選,剔除病雜粒,并曬種。可對精選后的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種衣劑還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要求,可選用精甲?咯菌腈或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也可直接購買精選過的成品種子。
三、整地
采取機械聯合整地,實行秋翻起壟或秋深松起壟,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耙茬、深松、起壟連續作業。耕層土壤細碎、疏松、地面平整,達到適宜播種狀態。
四、施肥
增施有機肥料或農家肥,無機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應減少無機鉀肥施用量。推薦使用作物專用肥,合理減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應符合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底肥: 根據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結合整地一次施入。宜每畝施用農家肥1.5~2立方米或有機肥66.7~100公斤。
種肥: 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確定化肥用量。畝施尿素2.5~5公斤、磷酸二銨8~10公斤、硫酸鉀3~5公斤,適當配施中微量元素,深施于種下5~6厘米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
追肥:大豆前期長勢較差時,在大豆初花期,葉面追肥。每畝用尿素500~677克,加磷酸二氫鉀133.3~200克,溶于33.3公斤水中噴施。
五、播種
中南部地區4月25日至5月5日,北部和東部地區5月10日至5月20日,三江平原最佳播期5月1日至5月10日。根據地勢土壤肥水條件和品種特性確定密度,播種均勻,無斷條,播深?3~?5?厘米,覆土一致,播后及時鎮壓。
壟三栽培:壟距?65?厘米~?70?厘米,機械壟上雙行精量點播,雙行間小行距10?厘米~?12?厘米?。
大壟窄行密植:110?厘米大壟?3?~?4?行種植。種植三行,平均行距?22.5?厘米;種植四行,小行距?12?厘米 ,寬行距?21?厘米。
小壟窄行密植:壟距?45厘米?~?50?厘米?,機械壟上雙行精量點播,雙行間小行距?10?厘米~?12?厘米。
六、田間管理
1.鏟趟管理:播后鏟前壟溝深松或趟一犁;鏟趟進行三次,人工拿一次大草。第一次趟深15厘米;第二次不晚于分枝期,趟深10~12米;第三次在封壟前進行,培土達到第一復葉節。
2.防治病蟲草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孳生和利于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平衡,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可選用后附清單中的農藥進行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效果不明顯的可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控制施藥劑量(或濃度)、施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推薦防治措施如下:
除草:小地塊可結合鏟趟,人工除草為主。大面積連片地塊可進行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處理,可選用噻吩磺隆、精異丙甲草胺等混用。苗后莖葉處理,可選用烯草酮、精吡氟禾草靈、滅草松等。
病害:大豆的病害主要是灰斑病、細菌性斑點病等,不嚴重可不進行防治,如果較嚴重,可在6月中下旬,每畝用50%多菌靈粉劑60克,兌水噴霧防治。
蟲害:大豆的蟲害主要是蚜蟲、食心蟲等,不嚴重可不進行防治,如果較嚴重,可用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
七、收獲
莖葉及豆莢變黃,豆粒歸圓及落葉達80%以上時收獲。采取機械收獲,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不丟枝、不炸莢。做到單收割、單拉運、單貯藏。
八、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播種、鏟趟、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倉貯、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附錄 A 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生物源、礦物源農藥清單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供稿)